□ 李龙娘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都离不开节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但曾经的勤俭持家、节俭治国这一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却被一些人抛在脑后,奢侈浪费之风慢慢刮起来,而且越刮越猛。从无处不在的“舌尖上的浪费”,到昼夜明亮的灯泡、长流的自来水;从散发大量纸质传单进行宣传活动,到随意处理废弃电池、使用塑料包装,再到各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等各种各样的浪费,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公务消费中浪费行为尤其引人诟病。一些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会议庆典讲究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招待宴会时满桌菜肴,最后是一半下胃、一半浪费。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最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浪费呀!各种各样的浪费,直接导致的是大量的社会财富毫无意义流失,使得资源匮乏、环境破坏,更深一层的影响是我们的道德情操被严重腐蚀,贪图享乐、纸醉金迷、挥霍无度,不仅背离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还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节俭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应该长期成为一种社会主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吹拂着一股节俭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就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又深刻地指出:“我们的财力是不断增加了,但决不能大手大脚糟蹋浪费!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曾一度被淡忘的节俭美德,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意识当中,一股节俭朴素的社会新风,正在自上而下扑面而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率先垂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调研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到停建楼堂馆所、清理办公用房,再到禁止公款送礼、公款吃喝、超标配备公车,掀起了反对浪费的热潮,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欢迎,社会风气逐渐转变,全国上下勤俭节约之风兴起。官方少了“三公浪费”,民间少了“奢华剩宴”,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渐成风尚,节俭意识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心中,人们的节俭观念正在增强,节俭的社会主流正在回归。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俭。提倡节俭,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也并不是要求人们去重新过那种勒紧裤腰带的苦日子、紧日子,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浪费,选择健康、科学、文明、朴素的生活方式,适当、理性地消费,提倡物尽其用,适可而止。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逐渐富起来了,但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们不仅不应该浪费,更应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俭,不仅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它展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品格。让节俭深入民心,成为每个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度电。每一位公民都应选择低碳生活,向各种各样的浪费说“不”,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使节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且在自身做到勤俭节约的同时,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家人、同事厉行节约,使节俭从细微处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使节俭回归社会主流,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倡导节俭、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编辑:何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