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志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吹响了解决我国乡村“三农”问题的冲锋号角。要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千方百计推进乡村经济建设,补齐经济发展中乡村经济发展落后这一短板。推进乡村经济建设,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占领竞争至高点,全面开展三大优化,即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优化产业体系;要突出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各具特色新产业新业态,尽力避免同质化倾向,催生百花齐放的局面,促进三产深度交融,实现农业的各环节晋级、各链条增值;要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依据农业发展新要求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路线,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再次腾飞添翼;要进一步提高务农者农业科学素养和市场经济经营素质,营造讲诚信、守法经营的市场环境,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潜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成果共享;要理顺乡村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监管作用,实现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以及主体激活。
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加强乡村政治建设,夯实党对农村的执政基础。当前,村民自治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和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村总支和村委会关系没理顺、村干部选举不规范、村务监督难、村务决策不透明等。要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效的村民自治组织来提供组织、管理、服务工作;要推进乡村基层政权基础工作,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相适应、相匹配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统筹、村民自治、和谐发展”服务宗旨,积极探索并建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模式,实现农村自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在自治服务水平的提升中,强化党对农村的领导。
加快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建设。众所周知,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城乡两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因此,要加快乡村社会建设,要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基本资源公平化、均等化;要全面建成惠及全民、权责清晰、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高度关注老弱病残等农村新出现的特殊群体养老保障问题,将其归入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成从土地保障到现代社会保障系统的转换;要全面动员全党全国全民力量,坚持加大对乡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更加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自身内在动力,确保如期达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要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和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部分乡村存在虽然物质上富裕起来,但精神并未充实的问题,乡村黄、赌、毒、搞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重新抬头。有鉴于此,要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乡村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创新,打造乡村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的“沃土”,逐步把乡村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办成集教育、科技、旅游、文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新产业新业态;要加大统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乡村民间文艺组织的发展壮大。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乡村环境治理总体投入少,居民环保意识差、生活消费不环保、农业产业发展无序、环境污染严重,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要积极推进乡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要强化乡村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污染的管控和修复,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开展乡村生态保护和绿化行动,推进乡村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统筹协调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管、治行动。
(作者系中共元江县委党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