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正文

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助力玉溪脱贫攻坚

2018-06-08 10:42:35
    □   许亚萍

法律服务资源不平衡不充分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市优秀法律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贫困村、贫困乡的群众享受到优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则相对较少。对此,笔者认为应通过“万人进千村帮万户”法律服务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确保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法律精准化、普惠化和全覆盖建设,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的扶持力度,实施“法治育民、法治利民、法治惠民”三项工程。要摸清贫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加快建设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探索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开通远程法律服务咨询热线,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服务活动,促进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均衡发展,为加快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打牢基础,切实维护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搭建“互联网+法治扶贫”网络平台,利用 12348 网络平台和掌上 12348 平台对贫困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进行精准管理。加快建立完善“3个名册”(律师服务团名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名册、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名册)、“3个清单”(法律顾问清单、法律问题清单、法律需求清单)、“1个微信群”(一村一群,每群一名法治村长或律师法律顾问+1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或法律顾问+1名宣传联络员+N名人民调解员+N名驻村工作队员+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帮助和法律保障。

拓宽服务范围,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应进一步降低门槛,把更多低收入群体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以司法所、村(居)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方便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在贫困地区适当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纠纷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贫困户家庭和老弱病残、低保、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满足弱势群体需求。同时,推动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加强贫困地区法律顾问工作,推进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程,为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派法律顾问,广泛开展扶贫专项法律服务。

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切实推进贫困地区依法治理。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以助力脱贫攻坚,充实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力量,为贫困村(居)委会配备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为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土地确权等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探索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积极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专业化水平,加强贫困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网格化建设,缩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本单元,提升贫困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的精细化水平。把准贫困村(居)委会脱贫攻坚着力点,把贫困村(居)委会的各类民生问题作为排查调处重点,组织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员脱贫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依法治理。集中开展各类送法下乡宣传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普法宣讲团、普法志愿者、普法文艺团队“送法下乡”,广泛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广泛宣传专项行动的成效、经验和典型事迹,提高社会群众对专项行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强贫困村(居)委会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法治文化活动惠民工程,扶持贫困村(居)委会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设施,指导贫困村(居)委会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 创建活动,引导乡村干部群众在法治轨道上管理村(居)委会事务、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经济发展。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创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评选等方面向贫困村(社区)倾斜。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做好脱贫攻坚。相关部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脱贫攻坚,要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上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法律援助工作经费要进一步向贫困村(社区)倾斜,加大贫困村(社区)经费支持力度。结合玉溪实际探索建立法治惠民模式,创建法治惠民示范窗口,积极实施法治建设惠民、法治宣传惠民、矛盾化解惠民、法律服务惠民、法律援助惠民五项“法治惠民”工程,打造法治惠民行动品牌。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到驻点村调研慰问,适时召开脱贫攻坚动员部署会、座谈推进会,研究解决“挂包帮”工作困难问题。此外,还要与法院建立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做好诉与非诉渠道的相互衔接,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作者系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讲师)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