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正文

加快杞麓湖径流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2018-06-08 11:18:31

□   矣胜荣

通海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国“南菜北调”的重要生产基地。本世纪初,通海县蔬菜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进入2010年以后,通海蔬菜产业更是得到空前发展,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6万亩,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到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通海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玉溪乃至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使通海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先进县”“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聪慧、勤劳的通海人,挑花绣朵般的蔬菜栽培技艺,将蔬菜种植水平演绎到了极致,因此通海被原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誉为全国蔬菜种植水平最高的地方,2017年全国蔬菜产业大会也因为这一原因在玉溪召开。

然而,通海县蔬菜产业在为通海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杞麓湖最大的污染源。杞麓湖径流区是通海蔬菜种植的主要区域,区域内14万亩耕地每年种植蔬菜4至5茬,由于复种指数很高,总播种面积超过40万亩,每年施用化肥近5万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占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85%以上。

杞麓湖是通海人民的“母亲湖”,具有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通海人,为通海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否保护好杞麓湖事关整个通海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杞麓湖治理保护工作,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和市委副书记及通海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三级湖长,全面加强对杞麓湖治理保护工作的领导,形成了《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杞麓湖流域保护与发展规划》《杞麓湖“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杞麓湖治理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农业面源污染仍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省市作出了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杞麓湖径流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省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政策,同时玉溪市成功申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杞麓湖径流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加快杞麓湖径流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导广大杞麓湖径流区人民群众了解保护好、治理好杞麓湖的重大意义,将发展理念由追求高产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由追求短期效益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放弃大水大肥的耕作方式,走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路子,为顺利实施杞麓湖径流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立种植业结构调整补偿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在杞麓湖径流区范围内按照五年一个轮回的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广大农户发展水稻、荷藕等具有湿地净化功能水生作物和高效水果种植,逐步减少大水大肥农作物的种植。同时,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高档菜、精细菜、出口创汇菜。

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加大蔬菜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地方生产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力度,在杞麓湖径流区内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广大农户,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和无公害蔬菜。

加大节水农业设施推广应用。在杞麓湖径流区加大节水农业设施的推广力度,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用水,有效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同时,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效,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蔬菜生长。

加大科学施用肥料技术应用。在杞麓湖径流区全境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地块的不同地力情况,出具不同的施肥方案,增施有机肥,最大程度减少化肥的施用,减少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杞麓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在杞麓湖径流区全境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色诱板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蔬菜虫害,有效降低径流区的虫源和虫口密度,最大程度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在杞麓湖径流区全力推进蔬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培育发展高端封闭自循环智慧农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农业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让种植户共享二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民进玉溪市委专职副主委)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