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川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对玉溪工作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工业经济必须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质增效上有所作为。
准确认识和把握玉溪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及各县区、各方面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非烟工业同比增长25.5%,工业投资增长94.6%(非电工业投资增长83%),这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省、市下达的目标。
对比全国一季度工业增加值6.8%(连续11个季度处于6.7%―6.8%之间),稳中向好、好中有新的判断,我市工业经济“开门红”既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又存在若干基础还不牢固的因素,需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只有峨山、华宁、澄江、易门4个县超过目标值,经济体量较大的红塔区、通海县、新平县等县区没有达到目标值;新建和投产项目少,规模以上企业数还是净减少;结构优化调整仍然道路漫长;依法依规良性发展还有待加强,譬如大红山矿再次被省安监局要求限产整改;对经济效益还没有更全面的分析把握,而这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指征。
从三个层面突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结合玉溪实际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应从三个层面突出重点: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发展工业制造业的总遵循。
围绕“中国制造2025”谋篇布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柱。要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切实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富市战略,坚定依靠工业制造业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的决心和信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的指示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推动、亲自督查,围绕七大产业集聚资源,谋划和推动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等新的增长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要素保障,加快落地速度,不断改善营商环境。
必须抓好三个工作着力点
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指出,要学会做减法以及补短板。玉溪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首先,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巩固打击地条钢成果,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推动引导钢铁、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其次,要强化工业园区功能,聚焦主导产业,摒弃小、散、乱;下决心推进园区实体化改革,提供有力的人、财、物支撑,使园区轻装前进,良性发展。再者,要补弱项,在人才引进、要素保障、融资创新、管理服务、政府效能上学习先进经验,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双创”活力,通过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培育新动能、催生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打造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提高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促进融合发展。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中,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是重要的措施与路径,玉溪有基础和条件在融合发展上做好文章。在实际工作中,抓好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有效的手段,做好两个融通发展对打造“三张牌”非常关键,也是必然趋势。打通产业链和相关环节界限,还需高位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在体制机制上持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发展需要。
(作者系玉溪市委常委、副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