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正文

“五融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9-03-29 08:48:27
□  张正全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工作要求,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科学回答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与创新,让思政课“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要把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坚持以教育部要求的教材知识体系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优化专题设置,比如将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列为专门的教学专题。坚持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析,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新的时政热点、数据、新闻报道等,实现“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永远“活”着。

要把国情融入思政课。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国情的重要性。思政课是一门国情教育课,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国情讲清,不但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自然国情,还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人文国情,让学生明白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各地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玉溪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在经典与传统中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怀。玉溪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比如聂耳文化、李家山青铜文化、玉溪窑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可开辟为思政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寻访参观,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世代传颂的励志故事、耕读传家的优秀家风、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术研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和水平,打牢理论功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提炼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在历史和现代的对比阐述中让思政课更“接地气”,让思政课“活”起来。

要把师生互动融入思政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到思政课“短板”时说:“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要让学生抬起头,就要让课堂“动”起来,要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以往沉寂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辩论,形成积极的讨论氛围。除了开展课堂辩论,可采用小组展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动”起来;还可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两者交替进行的模式,这种方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要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应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让思政课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积极探索“微课”“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达到“线上”观看教学视频、扩充课堂知识,“线下”细致讲解与充分互动、研讨相结合,通过网络教学补充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内涵与质量。 (作者为玉溪技师学院副院长)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