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正文

玉溪市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2019-07-15 14:59:47
□ 何永平 杨耀芬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当前,玉溪市提出科教引领创新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文化创新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玉溪市文化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以驱动创新为动力,致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使文化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果更加突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2015年5月,玉溪市文化局和市广播电视局合并为玉溪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实现“人、财、物”全面合并,人员更加优化,职能更加集中,管理更加规范,促进了全市文化广电事业和产业的长足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不断夯实,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全市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文化场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对开展公益性演出服务的专业文艺院团、群众文化队伍和社会团体给予补贴。完善以群众文化需求为中心的供给机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反馈平台,提高群众满意度。

创造性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打造聂耳文化品牌。我市已建成聂耳大剧院、聂耳纪念馆、聂耳音乐广场等多项标志性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建设“聂耳音乐之都”,逐渐培育城市音乐文化氛围。各县(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成为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的亮点。

强化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近年来,我市打造了滇剧《水莽草》、花灯剧《山花》、舞台剧《秘境云南》等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同期,完善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涌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进行表彰奖励。

文物博物和非遗在保护利用中得到创新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具有玉溪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体系,一批非遗项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用品。江川甘棠箐遗址考古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考古荣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荣誉奖项——田野考古一等奖。

重大文艺活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我市已连续举办三届青年演员大赛,每年举办建党节系列庆祝活动,多次举办广场舞大赛等活动,顺利完成赴越南海防演出、“东盟10国外长会议”“金砖五国”峰会文艺演出,以及云南省第三届宗教界体育运动会暨文艺汇演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等重要演出任务。

文化产业逐渐形成独具玉溪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文艺演出产业发展路子。大力扶持以华宁陶制品、通海银制品、江川铜制品、新平傣族刺绣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易门滇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平民族文化产业园、华宁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文化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影响文化创新工作的难点和问题

对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方法不多。低估创新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文化创新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文化系统改革具有行业特殊性,改革创新任务艰巨。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存量相对其他产业较小,呈现“小、散、杂、弱、乱”的现象,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市直文化资产资源比较分散,不成规模。全市虽然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但是由于建设年代早,一些文化设施落后,需要巩固、改造和完善,达标升级任务艰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文化队伍缺而弱,缺乏改革创新的人才支撑。在基层文化队伍中,乡镇文化站人员较少,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员报酬偏低,服务水平不高,缺乏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全市文化艺术创作人才缺乏,文艺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尤其是具有典型民俗特色的非遗传承人以老年人为主力军,后继乏人。

加快文化创新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在体制机制改革、文艺创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上,要以思维的创新打开工作新局面。只要不突破政策法律的红线,不突破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底线,就大胆试、大胆干,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文艺创作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实现从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到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管理方式并重的转变。

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投入方式,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服务合同外包等方式,推动政府投入以“养人”为主向“干事”为主转变。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形成灵活、可持续的多元供给模式。推动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非遗展演中心、传习馆,提升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水平。

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创新创作激励机制,为全市文艺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重点抓好玉溪滇剧、玉溪花灯戏、民族歌舞、民乐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剧目创作工作。通过《秘境云南》的打造,积极探索商业运作模式,让文艺精品走向市场。

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创意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丰富产业业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企校合作培养骨干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养、选拔等机制,配齐配强基层文化管理人才、文艺辅导人才,发现、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和乡土文艺人才。

加强文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发微电影、动漫游戏、艺术品互联网交易等领域的支付结算系统,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消费信贷业务。提升文化消费便利水平,探索开展艺术品资产托管,支持文化企业进行信用融资。

(作者分别为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