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学习交流 > 正文

科技创新助推玉溪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19-06-26 11:35:11
□  张文海  薛牛

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强市”作为推进玉溪发展的重大战略,带领全市上下贯彻新理念、对标新目标、把握新要求、履行新使命,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深入实施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玉溪科技创新迈上新高度,实现部分科技创新指标领跑全省、多项指标全省第二,为助推玉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出台《玉溪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玉溪的决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4户,位居全省第二位。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户、科技小巨人企业4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405户,认定省级众创空间4家。全市建成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6个“创新服务平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此外,全市有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4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9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及培养对象11人,4家企业入选为省级创新团队,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170人,省级创新人才及团队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430件、授权量1743件、有效量857件,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均居全省第二位。玉溪市成功申报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市,易门县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户、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户,云南大红山管道公司获得国家“贯标”企业认定,部分创新能力领先。卷烟及配套产业技术保持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贵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二次资源回收的铂族金属量已经超过我国矿产铂族金属量;芦荟种植和精深加工成为国内芦荟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亚洲最大的芦荟工业原料生产供应企业;沃森多糖结合疫苗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相继举办“中国院士玉溪行”、中国科协年会生物论坛、中国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咨询会、中国玉溪科教创新高峰论坛科技系列活动;积极对接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和院士专家,开展精准科技合作交流。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合作交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研和、红塔、易门工业园区和通海五金产业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之首。2018年94户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3.9亿元,比上年增29.7亿元,增长29.3%。“云南玉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成为全省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3个城市之一。4个县(区)被云南省认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拥有量居全省第二位。玉溪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海县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均为全省唯一,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5%,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9.08亿元,强度为0.64%,增速居滇中城市第一,但与全省平均0.95%、全国平均2.05%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投入意识还不强,多数企业尚未制定研发计划,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尚未建立。

科技创新统筹合力尚未形成。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事权、财权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市本级科技资金分配权分散在科技、发改、工信、农林等多个部门。科技管理部门除市本级和红塔区外,其他县(区)撤并科技管理部门,其行使科技管理活动的编制、人员、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科技职能存在弱化现象。

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不强。首先,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上还不强。其次,高层次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层次相对较低。最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全。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力度不够。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路径较少。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知识产权估值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科技机构缺乏。

加快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聚焦增添创新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红塔集团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卷烟产业基地,确保卷烟产业平稳发展。深化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高端高品质钢材,提高钢铁产业整体综合实力。做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解决好育种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环节,推进绿色食品优质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绿色食品龙头“小巨人”,培育“玉系”产品,打好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创新大数据示范应用,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促进民生领域公共资源整合,建成面向南亚的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和产业聚集区;全力支持沃森、维和等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建立区域性的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聚焦培育创新主体,构筑引领跨越新平台,努力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通过重点引导和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机构建设、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到企业、更多的创新资本投入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度。

聚焦夯实创新基础,拓宽服务创新新路径。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以科技金融结合推动创新发展。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及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提供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服务。

聚焦汇集创新合力,开创科技合作新境界。充分利用“科技入滇入玉”平台,围绕玉溪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与中东部地区的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玉溪设立研究院,提升玉溪创新能力。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在所有县(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相关要求,七县二区全部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机制,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

聚焦培育创新精神,营造万众创新新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工作,落实各类科技专项补助资金,引导和激发创新主体动力。

(作者分别为玉溪市科技局副调研员、玉溪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