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兴林 笔者认为,在“四个一流”中,第一个“一流”是条件和保障,后三个“一流”是主体和目标。 建设一流的干部培训综合基地,是更好地发挥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的根本途径。能否建成一流的干部培训综合基地,主要取决于设施质量、服务质量和培训质量,重点是培训质量。提高培训质量,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着重在“三加”上加快步伐。一是加大办学力度。市委党校改扩建工程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干部培训、对党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干部培训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党校这块阵地和基地,一方面按照中央要求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玉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干部人才;另一方面,应积极整合市内干部培训资源,改变目前仍然存在的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的状况,切实将干部综合培训集中到市委党校。市委党校也应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在办好计划内班次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干部培训市场举办更多的班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提升和展现自我,多讲出名师。二是加大教师挂职锻炼力度。实践证明,党校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挂职锻炼,是了解市情、了解干部实际和需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有计划地做好教师挂职锻炼工作。三是加大名师培养力度。一流的党校,很大程度上是靠名师来支撑的。因此,要通过遴选培养对象、实施倾斜政策,加快名师培养步伐。力争在2—3年内,培养出3—5名“玉溪干部公认、全省党校知名”的品牌教师。 建设一流的决策咨询研究中心,是更好地发挥党校作为同级党委“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的根本途径。根据市委党校现状,应尽快争取实现“四有”。一是有专门机构。建议成立玉溪市情研究所,挂靠在市委党校,同时将市委党校现有的市情教研室撤销,其职能和人员合并到其他教研室。市情研究所主要承担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的研究任务,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有重点领域。市委党校目前这支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公共管理、法学、党建等学科,因此,不宜面面俱到,应发挥优势,选择玉溪经济发展问题、法治建设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开展研究,在这些领域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三是有一定“特权”。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知晓。要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一个基本的条件,是党校教师必须更多、更深地了解市情。目前,市委党校教师了解市情的渠道,仅局限于报刊、网络和少量的调研,这对于搞好市情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是不够的。因此,应在参阅市委市政府及部门相关文件、参与市委市政府级部门相关会议、参加市委市政府及部门相关工作等方面,赋予党校教师一定的权限。 建设一流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更好地发挥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市委党校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论文发表、科研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后,应考虑在“三化”上作好文章。一是专业化。要坚持组织选择和个人选择相结合,更多地体现科研专业化的原则。学校应将中央、省委、市委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点,研究前沿问题同教师的专业结合起来,确定科研重点和方向;教师个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特长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选择地开展研究。二是协同化。要确立开放科研的理念,与上级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内各部门联合开展研究,补足自己的“短板”。三是量体化。要量体裁衣,发挥市级党校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基层干部的优势,在提炼实践经验、提供理论支撑上多下功夫。 编辑:何亚 |